当前位置: 首页 > 教师文章 > 记叙文主题如何升华(议论抒情巧点化)

记叙文主题如何升华(议论抒情巧点化)

2016年07月21日 15:58:30 来源:百度文库 访问量:151 作者:张伟明

记叙文主题如何升华(议论抒情巧点化)

□ 教学设计:光明中学  张伟明

〖训练目标〗

1.选材:学校、家庭、社会、亲情,梳理身边事。    2.技法:多种抒情、议论方法升华文章主题。

〖病文评改〗

具体的事情,它可使文章的内容充实;生动的细节,它可使语言的表达生动;议论抒情,可以让文章的情意更浓。请简要评点下面这篇以“母校的回忆”为话题的作文。如果50分满分,你将评多少分?

〖分析提示〗  :文章是否围绕中心选材;文中的议论抒情是否恰当。

母校的回忆

不知不觉中,我已走过了人生的15个春秋,蓦然回首,才发现在这即将告别的母校里,留下了我一串串成长的足迹。

曾记得,我带着新鲜感跨入了中学的校门,未脱稚气的我,不知天高地厚,梦想也能像在小学那样门门得100分。然而,我的班主任告诉我,中学了,学习会更困难,会更苦更累,它犹如一场马拉松赛,要有毅力和恒心。那时,我心里暗暗地想:困难我不怕,一定要尽到自己的努力,不管成功与否,将来我也可以笑对人生,无愧无悔。于是,我发奋,我拼搏,我不敢有丝毫懈怠。课堂上,我从不轻易放过一分钟;下课后,我也在该学习时全身心投入地去学。在这里,我明白了什么叫竞争;在这里,我也饱尝了学习的酸甜苦辣。随着我们臂膀一天天的变粗,我们的头脑也一天天得到充实。

中学时代,学习固然很苦,但在课余,多彩的活动又使我们全身心得到充分的休息。

一场球赛正在我们班和兄弟班之间展开。场上,你争我夺,龙腾虎跃,昔日两班的好朋友,而今却在这里各不相让。“接球!”“快!”默契地配合,这里,谁也不会有个人主义。场下,女同学直踮着脚,为自己班投入一球而使劲地鼓掌,忘情地叫好,整个赛场早已成了一片欢腾的海洋。

要过元旦了,搞个联欢会,咋样?大家一致赞同。好!从没动过手的我们,居然也像模像样地操办起来。那天,老师们都来了,没有了往日的满脸威严,取而代之的是亲切和蔼的笑容;大伙都参加了,没有了课堂上的拘谨,取而代之的是充满青春活力的舞步和歌喉。小李的《我的未来不是梦》,小王的《这也是一切》,物理老师的“谜语”,化学老师的“秘密”,语文老师的“星”,英语老师的“新年祝辞”,使我们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馨……

    母校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,每当想起,心里就激动不已。母校啊,是您无私地哺育我成长,我将永远怀念您。

〖我的评价〗1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〖我的评分〗2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〖认识议论〗

议论,就是直接说理,对人物或客观事物进行分析和评论,对问题发表见解、主张,用以说服他人。它是作者对人物、事物深刻认识的真知灼见,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,是和叙述、描写、抒情、说明并列的基本表达方式。

1、为什么要在记叙中穿插议论?

一般来讲,记叙中的议论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:第一,表达作者的观点;第二,抒发作者的情感;第三,表现人物形象;第四,深化文章的主题;第五,严密文章的结构;第六,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。

有的时候议论用得好,可以对上述这几种作用进行综合的表现。

2、记叙文中的议论形式,主要有三种:

1)是先议后叙。这种形式指文章一开头,先就某个人物或事物提出问题,或者发表作者自己的观点和评价,然后引出正文。采取发表议论的方法开头的文章,都属于这一形式。先发表议论,可以使文章开篇入题,简洁明快。

2)是夹叙夹议。这种形式指文章各段落一边记叙、一边议论,记叙与议论密切结合,贯穿始终。夹叙夹议的文章,议论与记叙相互补充,相得益彰,不仅可以增强文章的条理性,而且能使文章逐层深化,增强文章的说理性。

3)是先叙后议。这种形式指文章先集中笔墨,对人物或事物进行详细记叙,然后再发表议论。先叙后议的文章,议论是对记叙对象或内容的进一步阐述,是直接表达作者的评价、感情。因此它会起到“画龙点睛”的作用,揭示、深化文章的主题。其笔法是在文章的一个一个的层次之中安排议论的内容。

〖注意事项〗

①文章应以记叙为重点,在详细记叙的过程中发表简短、甚至是片言只语的议论。

②议论属直接说理(叙述、描写属间接说理),因此运用议论这种表达方式,语言要明了,不能含含糊糊。

③议论既可以是作者对问题发表见解、主张,也可以借文章人物之口,品评其他人物或事件,阐述人物自身的见解。

〖技法钩玄〗

①泼墨法。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,是在文章的结尾处集中一大段语言文字进行议论,给人以“泼墨如雨”的感觉。如《岳阳楼记》,用了结尾的一个段落进行议论,以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,深化文章主题。

②点示法。即用很少、很精粹、很关键的文句,或在文章的开头,或在文章的结尾,或在文章的中间(主要是在文章的结尾)“点”一下,人们往往称这一“点”为“画龙点睛之笔”。    

③呼应法。主要地表现为首尾呼应,结尾与文题呼应。这种方法使用熟了,也可以用于段与段之间的呼应。课文《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》就使用了呼应法收束全文。

    ④穿插法。也就是以叙为主,边叙边议的方法,其笔法是在文章的一个一个的层次之中安排议论的内容。例如《白杨礼赞》。

〖认识抒情〗

抒情: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在作文中的抒发和倾注。

在记叙中抒情,就是作者在记叙人物或事物、描绘景或物的过程中,用饱含感情的语言,把自己内心的情感(或喜或悲,或热爱或厌恶,或赞美或批评)抒发和表达出来。

抒情的方式主要有两种:

1)间接抒情。这种抒情形式就是借助其它表达方式(如叙述、描写、议论等)抒发感情。

2)直接抒情。这种抒情形式就是作者随着文章情节的发展,事物的变化,感情达到高潮,间接抒情已不能满足表达需要时,便直截了当地把内心强烈的感情抒发、倾吐出来。这又叫做“直抒胸臆”。

〖技法钩玄〗

一切作品要写得好,它就应当是从作者的心灵里歌唱出来的。怎样才能使情感表达得真挚、自然、感人?具体有以下几种方法:

1)寓抒情于叙述之中

示例:抒发的是上大学的儿子和妈妈离别时母子间的依依深情。

“妈妈的一举一动是如此的轻柔缓慢,把儿子的全部衣服一件件展开,轻轻抚平,再整整齐齐地叠好,然后小心地放入衣箱内。她就这样默默地、细心地抚摩着、折叠着、整理着,仿佛要把自己对儿子的一片爱心、一缕深情储蓄在这衣服里。”表面写的是妈妈的动作,实际上字里行间跳动的是一颗爱心!

2)寓抒情于描写之中

所谓“寓抒情于描写之中”,就是说要把自己对自然景物的喜、怒、哀、乐蕴含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。做到景中有情,情中有景,情景交融。

A病例文段春天到了,山上的小草发出了绿芽,河水已经解冻,哗哗地流着,燕子也从南方飞回来了,到处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。面对此情此景,我的心都“醉”了,啊!家乡,你是多么可爱呀!

评语:3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B、升格文段:春天到了,山坡上的小草冒出了嫩绿的新芽,河水欢快地流着,一只只燕子从河面上掠过,清澈的河水映照出它们轻盈灵活的身影。朋友,假如你漫步在这山前,你一定会流连忘返;假如你喝上一捧这清凉的河水,你一定会感到无比的甘甜。

评语:4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3)寓抒情于议论之中

在记叙文当中,为了把自己对所记叙的事物的认识、感受表达清楚,常常要采取夹叙夹议的手法。

示例:“蚕儿吐出的又细又软的丝,把自己裹了一层又一层,结成椭圆形的茧,它就在里面吐啊,吐啊……直到最后。啊!春蚕,你就是这样结束了你短暂的一生!”

〖写作反思〗

记叙文以记人叙事为主,必须运用叙述和描写。但一篇记叙文只运用这两种表达方式是不够的,难以表达浓情深意。作为“以情动人”的记叙文,不仅情感要真实,还应该是浓厚、深切的。这就要恰当运用记叙和描写使文章的情趣加浓,运用议论和抒情是文章意味加深,更具感染力。

〖热身训练〗

病状:景物空洞,景和情结合的不好

原文: “清晨,走在上学路上,看看天空和街道,充满希望的(烦恼的)一天又开始了。

指导:天空和街道要详写,从多种角度描写。

修改稿5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〖实战演练〗   

请以发生在身边的故事为题目,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,文体自自选(诗歌除外),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、校名和人名。要求:选用家人亲情题材,梳理身边事;适当运用抒情和议论表达方式。

作文题:6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100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200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300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400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600

 

 

编辑:高延波
评论区
发表评论

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
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
郑重声明: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,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,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。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,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;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,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【通知—删除】义务。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,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,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。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第一中学 特此声明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 ICP证 京ICP备13002626号-8 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松原市宁江区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
联系地址:松原市宁江区建设街234号
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